1. 太平天國時期南京地圖
太平天國運動起于廣西金田,一路向北發(fā)展,最終定都南京,占領了廣大長江以南地區(qū)
2. 太平天國運動的地圖
太平天國運動的路線地圖
3. 南京的太平天國遺址都有哪些
1853年3月19日攻克江寧(今南京),兩江總督陸建瀛陣亡。1853年3月29日,洪秀全在楊秀清和文武百官、黎民百姓的跪迎歡呼聲中,進入金陵城,暫住藩習衙署,不久修繕兩江總督衙門,改作天王府,并宣布定都金陵,改名天京?,F(xiàn)在的地址是位于南京城東長江路292號,也就是當時稱為的皇宮。
4. 太平天國的南京當時是什么地方
南京古時候叫金陵、建康、秣陵、建業(yè)、蔣州。
1、金陵是南京的古稱,也是南京最雅致的別稱。公元前333年,楚威王熊商于石頭城筑金陵邑,金陵之名源于此。公元229年,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,金陵從此崛起,使中國的政治中心走出黃河文化板塊的格局,引領了長江流域及整個中國南方地區(qū)的發(fā)展,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中心。
六朝時期,金陵已達二十八萬戶,人口超過百萬,是世界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,也是六朝時期中國的經(jīng)濟、文化、政治、軍事中心,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。
2、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時期的名稱,孫吳、東晉、劉宋、蕭齊、蕭梁、陳朝六代京師之地,是中國在六朝時期的經(jīng)濟、文化、政治、軍事中心,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,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。
3、秦始皇五次南巡秣陵,陪同皇帝的幾位望氣術遙遙望見金陵之地有天子氣,于是,他在此設一縣,并派人挖掘山樹,使秦淮河水流入金陵,這樣“天子氣”不能聚集,隨同流水泄散。做完這一切秦始皇還是忐忑不安,又把金陵改名叫秣陵。
秣是草料的意思,意思這里只是養(yǎng)馬的地方,不該稱金陵,屬于從人格上羞辱。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腳,讓金陵一輩子不得翻身。
5. 太平天國地圖版圖
太平天國的歷法叫做《天歷》,由洪仁玕制定。內容簡述如下:
天歷每年366日,12個月,單月31天,雙月30天,沒有閏年和閏月。
天歷以立春為一年之始。交節(jié)氣日不是推算出來的,而是固定安排的。每月初一是與月份對應的節(jié)氣之“節(jié)”,單月的十七和雙月的十六是與月份對應的節(jié)氣之“中氣”。具體如下:正月初一立春,十七雨水;二月初一驚蟄,十六春分;三月初一清明,十七谷雨;四月初一立夏,十六小滿;五月初一芒種,十七夏至;六月初一小暑,十六大暑;七月初一立秋,十七處暑;八月初一白露,十六秋分;九月初一寒露,十七霜降;十月初一立冬,十六小雪;十一月初一大雪,十七冬至;十二月初一小寒,十六大寒。
天歷采用干支紀法,但其地支的名稱與農(nóng)歷有三字不同,即:改“丑”為“好”;改“卯”為“榮”;改“亥”為“開”。日的干支比農(nóng)歷的干支提前了一天。
太平天國以1851年辛亥為元年,年號是“太平天國辛開元年”;次年的年號是“太平天國壬子二年”。其余,依此類推。
《天歷》從“太平天國壬子二年”正月(壬寅)初一(丙申)啟用,其對應于公歷1852年2月3日,清咸豐元年(辛亥)12月(辛丑)14日(乙未)。而那年的立春日應在公歷的2月4日。
由于《天歷》的歷年固定為366天,大于回歸年,沒有協(xié)調歷年與回歸年的辦法。到太平天國幼天王被俘的1864年,天歷行用的13年,累計誤差達到9天。
6. 太平天國在南京哪里
太平天國的南京有現(xiàn)在總統(tǒng)府地址,還有南京朝天宮地址,
7. 太平天國時期的地圖
太平天國自1852年12月至1864年8 月,在這段時間內,相繼建立了7省47郡(包括郡級州3個)236縣(包括縣級州10個)。太平天國武裝力量先后發(fā)展到廣西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蘇、河南、山西、直隸、山東、福建、浙江、貴州、四川、云南、陜西、甘肅、廣東諸省,攻克過600余座城市。
8. 清末太平天國地圖
太平天國武裝力量先后發(fā)展到廣西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蘇、河南、山西、直隸、山東、福建、浙江諸省,攻克過600余座城市。
太平天國在建國后行政區(qū)劃方式為“省、郡、縣”三級制,即取消“道”,改“府”為“郡”。太平天國后期領導人之一干王洪仁玕曾數(shù)次聲稱太平天國欲劃分天下為二十一個省,太平天國各個時期的文獻中提到的省卻不止于此,另有蘇福省、天浦省、桂福省和伊犁?。ㄐ陆?。
太平天國鼎盛時期地圖如下:
擴展資料:
太平天國的理論綱領
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的一次大規(guī)模農(nóng)民起義,其疆域最廣闊之時曾占有中國半壁江山。洪秀全在這次起義假借了當時從西方宗教傳入的新興宗教基督教,亦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鮮。這與當時老百姓希望求變的思想有關。
太平天國的理論綱領都包括在《原道救世歌》、《原道覺世訓》等幾本書之內。然而,很出奇地,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雖然聲稱結合西方基督教義、中國儒家思想、農(nóng)民平均主義,但他其實對基督徒一無所知。后來有外國傳教士知道了這件事,試圖向他講述圣經(jīng)的道理,反而被洪秀全斥為異端。
9. 太平天國定都時期的南京
南京,歷史上曾有十個朝代先后在此建都,素稱"十朝都會"。
南京城歷史悠久。遠在6000多年前,在玄武湖的湖畔,就出現(xiàn)了原始的村落。這個村落便是名城南京的雛形。到了春秋時代,公元前495年,吳王夫差在現(xiàn)今朝天宮后山上建立冶鐵作坊鑄造兵器取名冶城,這是最早出現(xiàn)于南京的一座土城。公元前306年,楚國滅越,楚懷王在清涼山設立金陵邑,南京古名金陵從此開始。秦始皇統(tǒng)一中國(公元前221年)后,把金陵邑改為秣陵縣,秣陵成為南京的又一別稱,漢代亦沿用此名稱。東漢末年(公元212年),孫權建都在此,名為建業(yè)。到三國時,公元229年,東吳自武昌遷都于此,這是南京第一次成為首都。西晉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,吳亡又改名秣陵,第三年又改稱江寧縣,這是南京又名江寧的開始。西晉建興元年(公元313年)因愍帝名叫司馬鄴,為避諱起見,逐改建鄴為建康。所以建康又是南京的又一別稱。
隋朝開皇九年(公元589年)隋文帝楊堅滅陳,建康城被蕩平,另于石頭城筑新城,稱蔣州城,因蔣山(紫金山)而得名。到唐朝武德三年(公元621年)改江寧為歸化,公元626年又改歸化為金陵,公元627年,又更金陵名為白下,所以白下又是南京一別稱。到五代楊吳時期,設置金陵府;公元937年,南唐李氏皇帝在此建立首都,改名為江寧府。
明朝朱元璋在公元1356年攻下集慶路,改稱應天府,于1368年稱帝于此,逐改應天府為南京。從此,南京一名正式見于記載了。明朝永樂19年(公元1421年),明成祖遷都北京--順天府,應天仍為南京。清朝復稱江寧府,但習慣上仍稱為南京。
公元1853年,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國定都南京,改稱天京;辛亥革命第二年(公元1912年),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(tǒng),南京成為國民政府首都。